原标题: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创下全省风电两项之“最”——风起乌蒙 “绿电”生金
冬日晴好天气里,站在有着“贵州屋脊”之誉的毕节市赫章县韭菜坪之巅极目远眺,但见群山连绵,跌宕起伏,四周苍茫的山峦与深切的沟壑相互交织着延伸向远方。
让人感受最深的是耳畔的风:忽大忽小,柔和时如柳枝般轻抚衣袂;凛冽时像刀锋袭来,吹得人脸颊生疼。
在这里,风是有颜色的——吹红了杜鹃,吹黄了银杏,吹绿了草甸,吹来了缤纷的人间四季。
在这里,风是有刻度的——风力、风速、风向被一一监测,“驭风”而行,让这股自然之力成为造福人类的新动能。
风从山中来,飞扬正当时。近年来,毕节市把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作为主定位,科学编制能源产业“一图三清单”,在风能的开发利用上方兴未艾,华能集团相继在毕节建成全省首个风电场和全省单体顶级规模的风电场,源源不断地将绿色能源送到千家万户。
如今,在黔西北大地,一座座风电塔巍然屹立,一排排“大风车”站立山头,直插云霄的风机叶片呼呼旋转,随风而舞,“风车之园”正在乌蒙大地上悄然崛起。
在贵州,人们第一次看到风力发电“大风车”是在赫章韭菜坪——海拔2900.6米的乌蒙山脉主峰,这里是贵州风电历史破“零”之地。
2011年4月,华能韭菜坪风电场一期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是贵州省第一个风电项目,同时也是贵州省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投产发电的风电场,由此拉开了贵州风电事业的大幕。
说起贵州的风能,由于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曾一度在全国风能资源版图上被划为低风速区,被称为“无风省份”。
彼时,国内的风电开发大多分布在在西北、东北、华北及东南沿海等平原和风资源丰富的高风速地区,低风速区的风电开发几乎处于空白。
然而,当风能资源较好地区的风电开发日趋饱和,受限于并网瓶颈而不断“弃风”的大背景下,低风速区风场开发逐渐引起各方关注。
“无风之省”如何抢抓产业转移机遇积极“驭风”?贵州开启了在风能资源开发上的积极探索——
2011年,贵州省气象局完成了《贵州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加上高原风机技术的“破冰”,贵州风电产业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梁子蛮山坡,雾气门槛脚。除了韭菜、石头,山上就只剩下风了……”这是韭菜坪山脚下村民们最大的感受。
赫章县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的乌蒙山倾斜地带,平均风速5~7米/秒,年均利用1800小时。贵州发展风电,赫章县毅然站在了“风口”之上。
那些年,贵州“追风人”在韭菜坪上架设70米高的测风塔,测试风的“质量”。一年后出炉的资料,令大家喜出望外——贵州风电资源储量达到1000万千瓦,这成了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力“底牌”。
华能贵州清洁能源分公司(以下简称华能贵州公司)是贵州第一家“吃螃蟹”的新能源发电企业。
从毕节起步,深耕贵州风能资源:一个个项目相继立项,一条条道路修到山巅,一台台风机站上山头……建设者们不畏风吹日晒,克服施工、运输、植被恢复等方面的难题,在地势陡峭的深山中建成了清洁能源基地。
2011年4月,华能贵州公司一期项目28台风力发电机组拔地而起,随着迎风屹立的叶片转动,至此,贵州、毕节实现了风电产业从“0”到“1”的跨越。
在海拔2000多米的韭菜坪山脚下,华能韭菜坪风电场的场站孤零零地坐落在这里。
不大的场站里,住着十几名工作人员,李瑶瑶便是其中之一。他已经在这里工作生活了9个年头,从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场站负责人。
采访当天,韭菜坪浓雾弥漫,能见度不超10米。建在海拔2869米山头上的15号风机是目前贵州省风机的“第一高度”。
站在风机下,除了听到叶片转动的“呼呼”声,几乎什么都看不见。李瑶瑶打趣地说:“山上全年有200多天都有大雾,我们就像生活在海市蜃楼中。”
华能韭菜坪风电场一、二期项目各建设28台风电机组,这些“大风车”分列在不同的山头,保养维护工作不可掉以轻心。
“韭菜坪的风速平均值能达7米/秒,属贵州风资源最好的地区之一,但面临的天气考验也最大。”李瑶瑶说,首先是雾大,空气中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其次是雷电天气多,打雷时可能会引起风机部分元件被烧坏。
“影响最大的还是凝冻。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期间风速最大,风资源处于旺季,但也是最容易发生凝冻灾害天气的时间区域。”李瑶瑶说,冻雨会将冰块死死地附着在风电机叶片上,且久久不化,而风电机叶片本身并不带电、不发热,对附在叶片上的冰块绝对没办法,风电机叶片一旦负重过大,势必影响叶片转速,最终直接影响发电。
基于韭菜坪复杂的天气因素,李瑶瑶和同事们每月要对山上所有的风机进行一次巡检。这些年,李瑶瑶和队员们跑遍了韭菜坪区域所有的山头,一轮巡检下来至少需要15天。
场站周边没有市场、没有住户,类似于“孤岛”,所有的工人吃住都在这里。“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发生凝冻,冷就不说了,关键是物资上不来,吃饭都成问题。”李瑶瑶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瑶瑶和同事们自食其力,在场站内开辟出一小块土地,搭建了大棚,划分了“责任田”,一年四季种植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基本做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
除了华能韭菜坪风电场,近年来,李瑶瑶所在的公司还在威宁自治县建成了华能乌江源风电场,共安装风电机组198台,是目前贵州省单体顶级规模的风电场。华能乌江源风电场并网发电,使贵州电网结构的布局更加合理。
李瑶瑶介绍,一台“大风车”每年能产出约330万度电,可供1000多户家庭全年使用。
风叶追风“舞动”,风机与风“来电”。白色风机迎着绿色能源的东风随风起舞,建设者、维护者们则把责任和辛劳书写在逐风而行的脚步里。
“妈妈,你看那个大风车真漂亮!”风车的赏心悦目,让到韭菜坪游玩的小朋友王萌萌不禁发出了感叹。
当风车与美景相遇,展现出动静结合的美,宛如一幅幅跌落世间的水彩画,惊艳至极,吸引着诸多旅游爱好者前往观光。
2024年国庆假期,韭菜坪景区接待游客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4.05万元。这里俨然成为了毕节风电产业“新能源+旅游”的一个成功范例。
当然,华能韭菜坪风电场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刚进入贵州时,华能贵州公司存在总装机规模不大、人员力量薄弱等短板,但却始终坚定“锚定新能源战略,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目标使命,推动风电产业向新而行。
走进华能韭菜坪风电场主控制室,只见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一台风机的运转状态,正在发电还是待风状态或是发生故障都一目了然。“我们以实际数据为依托,建了风场的3D模型,能直观监视风机及升压站各个部位设备正常运行参数。若遇到故障,我们就会立即前往查看,自动化的程度非常高。”李瑶瑶说。
实现各风电场“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目标,得益于一项技术创新——2020年,华能贵州公司建成全省首个获得电网调度受令权和远程控制功能的集控中心,实现了对35个风光场站的远程监视和集中控制。
“集控中心建立了故障诊断系统、机组性能分析系统、风电场在线运营分析系统,为公司的故障消除、生产经营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李瑶瑶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赋能,风场的运营管理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成本。
除了实现运维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近年来,毕节风电企业还积极谋划推进风机的更新迭代,以期提升运行效率。
“一台风机的常规使用的寿命约为15~20年,华能韭菜坪风电场的风机已安全运作了13年,而且是1.5兆瓦的机组。下一步在常规使用的寿命到期后,将更换更大兆瓦的机组,与之匹配的叶轮直径将达到120多米。”李瑶瑶说,截至目前,华能韭菜坪风电场完成科技项目5项、“众创项目”15项、技术改造46项,产生10余项职工技术成果。技术的革新,为风电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毕节风电产业也呈现出“新能源+旅游”“新能源+生态产业”“新能源+石漠化治理”等多种融合发展的模式,为毕节风电产业高水平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毕节抢抓新能源发展的“窗口期”,利用政策及资源优势,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到2023年底,毕节市新能源累计总装机达552万千瓦,规模排名全省第一。
现如今,在毕节,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山巅迎风旋转,以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持续不断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转变,为贵州能源格局注入了一股清新洁净的“新”力量。
2024年的暑假,14个来自北京、上海的孩子在贵阳进行了一场拥抱清凉夏日的深度体验。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
今年以来,贵州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强化省外省内就业服务“一张网”建设。
开阳热电联产及配套项目是贵州省兴建的第一个集中供热项目,是为开阳工业园配套建设的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