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专委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自2007年出口首台风机至今,我国风电机组(整机)出口国家已超过49个。随着2023年接近尾声,预期逐渐落地,一些风电企业年内出海取得新进展。在近期发布的三季报中,金风科技披露截至三季度末海外订单量为3805.27MW,主营风电塔架的大金重工称公司正在参与的欧洲、日本、美国多个海工项目的总需求量近300万吨,涉及管桩、导管架、浮式基础等海工产品。
“从技术、产品、产能、经验等角度来看,中国风电企业具备了全面参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实力。”这是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接受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所作的判断。
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中国风电产业出海前景几何?在确定的能源转型前景与日益错综复杂的地理政治学交织下,企业如何站上国际舞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海关总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向13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4.2万台风力发电机组(检索商品仅为85023100),出口总金额达37.6亿元。
厦门海关统计,今年1-7月,福建省风电设备出口值达1.8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29.1%,其中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值1.4亿元,同比增长11.6%,发电机组零件出口值0.4亿元,同比激增1.7倍。
中国在2007年出口了首台风机,而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累计出口风电机组共计4224台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中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预计今年中国风电机组出口容量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此前担任风电轴承企业舍弗勒大中华区工业事业部总裁的博士王贵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中国本土风电产业之所以具备成本优势,其一是产量足够高,成本的边际效应明显,其二是供应链完善。欧洲市场风机价格目前能够达到国内的两倍,虽然诱惑力十足,但企业如决定出海建设产能,一定要进行充分论证,如果难以在当地市场获得足够订单,同时未能建立起全球供应链,而仍需从中国进口大量零部件的话,那么会有相当的困难。
据运达股份介绍,2023年公司热情参加海外市场招投标,目前已启动与国外大型能源集团的合作,未来将加速全球战略布局,加大海外新业主开拓力度。三一重能在11月初也表示,正在积极地推进欧洲市场项目订单的获取,“会考虑在海外投资设厂”。
“一直以来中国风电的出海模式还是以‘跟团’为主。”锐轩咨询总经理孙文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包括东南亚、中东、非洲各地的项目,基本均是中国电建与中国能建两家能源建设集团或是“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作为项目方以EPC(工程总包)的形式承接,中国风电企业在这些项目中提供风机等设备。随着东南亚等地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近几年从订单量等维度来看,出口趋势整体还是较好。
据秦海岩介绍,经过多年的积累,通过在全球建立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加上国内风电整机商可提供极具技术、质量、价格竞争力的丰富机组产品组合,我国风电整机商不仅出口容量实现大幅度增长,而且开始更多地直接参与国外风电项目的招投标。
2022年,明阳智能为意大利首个海上风电场Beleolico项目提供了10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这个总装机容量30MW且高度国际化的项目被认为是中国整机厂家海上风机在欧洲市场的首秀。
“中国风电企业出海一定是以挣钱为目的。”有厂商直言。在近年国内市场风机价格持续内卷下,利润更丰厚的海外市场确实更具吸引力,不过有业内人士同样提出,企业出海时一定要考虑清楚策略,不要贴着盈亏线报价,且注意回款与账期,风险总是与诱惑并存。
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风电产业链中除最为核心的风机整机外,尚有风机内部的叶片、齿轮箱、 轴承等部件,以及风电机组其他组成部分包括电缆、塔筒、塔架等。目前,风机出海形式仍以产品直接出口为主,头部风机厂商暂未有宣布出海建厂的计划。而叶片、齿轮箱等风机部件环节则先行一步,近年已陆续有企业出海建厂。
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风电发展迅速。2006年,中材科技闯关A股上市时,还在招股书中提到,“目前我国1.5兆瓦以上级风电机复合材料叶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还依赖进口,公司已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重点开发1.5兆瓦以上级叶片设计与制造技术。”
而到了2021年12月,中材科技就已经宣布,筹划在巴西巴伊亚州与关联方合资设立企业,拟租用巴西现有工厂,通过技改,补充通用设备及工装,投入模具,具备年产260套风电叶片的生产能力,预计项目总投资2878.2万美元。
这也是中材科技作为公司风电叶片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未来十年预计全球新增装机逐年增长,巴西及南美市场作为全球风电行业的重要市场”。据中材科技2023年半年报,巴西项目加速推进中,已完成合作协议和供货协议签订。
风机组件中,做风塔的企业天顺风能,亦在2019年收购了德国Ambau库克斯港生产中心,该项目主要生产海上风电桩基,供货GE、Nordex、Siemens、Vestas等国际整机厂商。今年11月,天顺风能还表示德国基地改扩建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公司有专门的海外团队驻扎在德国,负责基地建设、市场拓展。
孙文轩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中国齿轮箱与叶片等辅材企业近年海外拓展情况均较好,“从部件供应的角度,海外整机商同样面临降本需求,如果国内公司制作的主要部件能够很好的满足质量发展要求,从整机商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来说是具有一定诱惑力的,尤其一些部件出口是以代工的形式,质量上更为可控”。
贝壳财经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中国风电企业出海揽风,强大的产业链配套带来的价格上的优势依然是王牌。据一家风电整机商透露,中国风机参与海外项目招标时,报价较欧洲企业成本价甚至能再低上20%,“从成本角度看已经很难竞争了”。
贸易保护的潜在阴影下,产业呼吁打破壁垒。在10月开幕的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100多家中外风电企业代表与多个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宣言指出深化国际合作是保障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举措。
“现如今,风电产业已高度全球化,遍布世界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紧密交织。”秦海岩认为,接下来要加快全球风电发展,强化国际合作是必可不少的。各国应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体制,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贸易规则体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所有公司可以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通过竞争推动风电发展,使之成为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
“海外市场的拓展已经超越了订单本身,不是简单地将产品售出交付的问题。”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在今年10月向媒体表示,企业出海需要和当地的供应链、当地的生态伙伴甚至客户建立深厚的战略关系,才能让品牌得到认可。
难点在于如何实践。金风科技副总裁兼风电产业集团总经理薛乃川认为,技术本身的交流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桥梁。“各国看似在加强本地化和属地化的措施,其实更多是针对生产制造本身,具体在制造、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影响”。